最新公告: 知行合一發布2021年最新課程 【當阿米巴遇見人單合一】實戰班課程即將開 ..
學習、踐行西方管理學多年,有一肚子疑問與糾結,怎奈人微言輕,不敢發聲,以一篇散文記之,若有偏頗,博您一笑。
就說說自己的工作經歷,不同階段不同人生。
第一階段:在國企的學習
大學畢業,加入國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,在此致敬當年的師傅——國企中的師傅,真的是亦師亦父,從專業上、生活上、人際交往上對你無微不至的關懷。
當時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主流思想是”從傳統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轉變”。
于是,在嚴師的指導和要求下,開展兩個方面的修煉:
一方面,從1951年的《中國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》開始,逐一的學習人事方面的國家、地方政策;
另一方面,報考各種人力資源管理的專修課程,狠勁研究“六大模塊”的理論知識。大約一年半以后,才“敢”獨立開展業務,慢慢開始得心應手。
當年的國企,部門間職責分明、業務流程井然有序,按照職能細分后專業部門,在本領域深耕多年,高手專家比比皆是,企業內時時涌現出省級企業標桿檔案室、市級勞動政策踐行先進單位、行業標準化樣板實驗室……
與之相對的,由于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,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時,還不斷的修筑越來越高的進入門檻——每個新入人員,沒有個1-2年的歷練,很難成手;沒有3-5年的經驗,很難專精。
而對于員工來講,一旦想跳出一個專業化的領域,去到另一個,沒有十年八年,基本上難以實現。
于是,干人力的想去做財務,不可能;干采購的想去做銷售,有難度……
而專業深度帶來的崗位相對固化,讓人員的橫向調動變得困難,國企內從事單一崗位的人員,出現了諸多“20年”的老員工,除了從事某一崗位,很少有全面培養的機會。
而在企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“一把手”往往是“多面手”,那無形中,讓經營型干部的培養,也沒有了土壤;
人才選育模式的固化,只能在優秀的人中選擇最優秀的當干部,一批批專業技術人才走上了管理崗位,管理技能的不全面,也讓國企慢慢喪失活力。
專業化壁壘還帶來另一個問題,部門間的交流溝通難度越來越大,相互協調與配合變得緩慢與艱難。
而溝通難帶來的另一個問題,就是互相理解難,唯有按照固有的套路——層層匯報、同級溝通、再層層匯報,然后提交一把手決策,再層層轉達,最終執行的時候……組織效率一降再降。
這也許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國企的“官僚”與“低效”吧,有時可能真的迫不得已,已經變成大象的企業,如何再能翩翩起舞,國企面臨著嚴峻挑戰。
第二階段:在民企的歷練
第二份、第三份、第四份工作,均是在民企,完全憑借自己在國企對各種政策法規的掌握、管理邏輯的理解,在眾多獵頭選手中,脫穎而出,無論是職務、還是薪酬均有大幅的提升。
那個時候的人力資源管理,開始倡導“非人力資源管理者的人力資源管理”,但絕大多數“非人部門”的負責人,面對晦澀難懂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,望而卻步,例如,認為績效考核就是績效管理,通過抵制績效考核,而拒絕接受績效管理……
于是,另一個呼聲被唱響——“人力資源應該成為業務部門的戰略合作伙伴”,于是HRBP(HR Business Partner)成為人力資源管理職位的新寵。
進入民營企業以后,組織活性明顯不同,相對國有企業N年不變的組織架構而言,半年調整一下組織,變化一下人員成為常態;
而員工跨部門作戰更是家常便飯,每天風風火火,忙碌得不可開交。
與之相對的,卻是各部門管理基礎的薄弱,“常規”的管理邏輯在這里是很難順暢運行,民營企業對崗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,讓“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”,而更趨向“一崗多能”,當然最好能在某個方面有所專長。
這就苦了我這個從國企出來,躊躇滿志的“半瓶水”專家,工作內容增加了行政、后勤、安全、設備維修、倉庫、質量體系、目標計劃管理,同時兼顧人力資源管理。
那幾年,人力資源專業上的精進談不上,駁雜倒是真的,不過對自己歷練也是顯而易見,至少不論干什么工作,都敢扯著脖子喊、擼著袖子上。
毫無疑問,民企組織效率與國企不可同日而語:
一個通宵,全公司的薪酬體系框架設計完畢,第二天開始進行薪酬標準的套算,這在國企往往需要1-2個月的時間;
一個星期,一個新部門組建成功并且人員到位,開始運作磨合,而在國企部門建制的審批還沒有結束;
一場會議,公司業務流程可以重新組合,在運行中優化調整,而在國企各專業部門的風險評估還沒有開始……
到底要穩健還是要效率,兩者之間是否可以兼而有之,是我在那段日子里,常常陷入的思考和糾結。
第三階段:在咨詢的感悟
轉眼間,近十年的咨詢生涯,讓“菜鳥”變得老成。輔導過國企與民營、外資與合資、大象與蝴蝶,經歷過見山是山、不是山、還是山的心路折騰,對經營管理有了自己的體悟:
?? 1.管理是用華麗的辭藻包裝后的簡單道理
“你真心對他好,關心他、照顧他,有了成績一個擁抱,犯了錯誤喝頓小酒,他就信任你,你打他罵他折騰他,他都認為是為他好,哭著喊著要陪你拼到底。”
“你要求他必須獲取相應的資格、考取相應的證書、為實現組織目標努力工作,如果不這樣的話,就考核、降薪、降職位,他一邊喊著:‘此處不留爺,自有留爺處’,一邊任勞任怨的干活。”
兩者在本質上有什么區別呢?前者有時叫經營哲學,有時也叫粗放管理;
后者有時叫管理手段,有時也叫規范經營;
經營哲學講求關注事物的兩極,強調軟文化還要硬手段;而管理本身就是經營哲學的外在表現形式……
復雜么?拗口么?說多了我也暈~~其實,管理是用華麗的辭藻包裝后的簡單道理。
文化也好、手段也好,是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,采取的不同方式,去辨別高下、優劣、細微的區別,是專家學者做的事情,如何在實踐中開展經營管理,簡單說就是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”,多說兩句就是:
結合現場實際情況,與客戶、員工將心比心,找到最正確的處理方式。這就是最高明的哲學、最到位的管理。
?? 2.管理的切入點是事,而核心是人
我們常說:“對事不對人”,其實“人事合一”。
在企業日常經營過程中,很難分清楚,出現了問題,到底是事沒做對還是人沒做好,但一定要堅信,選對了人,就事半功倍。
一提到人才的選、用、育、留,很自然的就想起人力資源部門,認為人力資源部門要肩負公司選人責任的大有人在。人力資源部門冤不冤,要我說冤也不冤。
先說冤,真正符合部門需求的人,還是要各部門去面試,然后在部門內使用,在使用的過程中分辨、鍛煉,才能最終養成,人力資源部在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有限。
再說不冤,人力資源部為啥不能站得更高,主動扮演HRBP角色,為啥不能主動深入現場,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,舍身處地為一線部門解決實際問題呢?
其實,我要說的是,HRBP一定不會是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主要方向,但HRBP終將會成長為一個合格的“非人部門”負責人。
而人力資源部職能的定位會兩極化:向上強化對人的分析與規劃,進一步影響公司戰略規劃的制定與實現;
向下依然會回歸到人事管理上,建立人力資源共享中心,把基礎的人事管理事務性工作納入其中,幫業務部門減負的同時,做好底線管理,控制經營風險;
隨著企業管理規范與成熟度的不斷提升,對人才識別、培養、激勵都會成為部門一把手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。
管理的本質終會聚焦在人的身上。
?? 3.相信人的無限可能
管理由事及人的要點有哪些?
那就要掌握知行合一研究的“愿不愿、能不能、會不會”的邏輯,這個邏輯就是從事出發,去分析人的經典模型。舉個例子,要想做好一件事情,從上述三個角度進行思考:
什么是“會不會”,就聚焦在人的能力上,這個人是不是具備做好這件事情的能力,與之配套的管理機制可以是對其工作經驗的考察、過去業績情況的分析、日常工作的表現、能力評估等等。
“能不能”講的就是組織的平臺機制,是不是支持他完成這項工作,例如:他的崗位職責是什么?
為其匹配了什么樣的資源?
相應的業務流程如何?權限如何?
遇到各種情況,公司的服務支持有哪些等等。
我們常說“把握人心”就是“愿不愿”的問題,這是三者中最為重要的。
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說說:物質方面講講激勵與保障,企業是不是擁有有效的激勵機制與保障機制,即讓其有工作的動力又沒有后顧之憂;
而其內心是不是有這個意愿將事情做好,有沒有相應的特質將事情做對,牽扯到能力素質的領域,也就是精神的范疇。
要注意的是,從馬斯洛的五項需求的角度去分析,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,物質與精神的管理內容是有先后側重的。
試想一下,一個有強烈意愿將工作做好的人,各方面能力非常優秀,工作過程中也非常努力,而公司也為其搭建了相應的平臺,充分給予各種資源與支持,那這件事情一定能夠圓滿完成。
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在不斷闡述:
“人生·工作的結果=思維方式×熱情×能力”
的道理,與前面說的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阿米巴模式的實踐,在這方面給企業提供了優秀的借鑒。
其實無論國企還是民企,無論規范還是無序,人是一切的根源。管理好人的內心,國企會充滿活力,民企也會規范專業,進而贏得的是企業經營體質的持續提升。
本文無意去分析國企和民企的差別,所述內容也不具有代表性,僅就個人經歷與感悟向大家分享,歡迎拍磚。
周忠濤
知行合一咨詢董事 | 咨詢事業部總經理
JMT產品研發小組組長
曾任大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
從事管理咨詢工作10年
對企業自主經營有獨到研究,尤其擅長企業經營哲學、組織劃分、評價激勵、能力發展等模塊的構建 與實施,在多個項目中擔任項目經理,已幫助多家企業完成企業哲學及阿米巴模式的導入,為國內多家大中型企業提供過咨詢和培訓服務。
服務的客戶有得利斯集團、美高集團、華潤電力、白象集團、卓信農業集團、上海舜業集團、運城制版等。